【陳恆德 醫師】喝酒與健康常見迷思、事實澄清與對策

喝酒與健康常見迷思、事實澄清與對策


撰稿:陳恒德 醫師

特聘研究員/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

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常務理事


飲酒文化在人類歷史中有盤根錯節的許多傳統觀念與迷思,但隨著許多科學證據的發現,急需透過衛教來導正許多沒有科學根據的迷思,以促進國人的健康。本文將條列喝酒與健康的常見迷思與事實,並提出具體可努力的導正方向。


一、酒害成本分析

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105年全球有超過300萬人死於酒害,其中因飲酒而死亡的人口中,有28.7%死於酒駕事故及暴力傷害、21.3%死於消化道疾病(包括肝炎及肝硬化)、19%死於心血管疾病、12.6%死於癌症。

據台灣政府統計( M. P. R. 2018 HPA, https://www.mohw.gov.tw/fp-3790-39404-1.html ),107年因酒駕而死亡的人數達100人、受傷人數超過5,000人。

107年全國家暴通報事件施虐者有酗酒情形為15,939人,佔家暴通報事件約15.21%。

台灣每年約有4,500人死於酒害,平均每天就有11人死亡,另有超過4萬人因飲酒而生病,衍生的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,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。

喝酒的盛行率(定義為曾經喝酒,偶爾應酬飲酒亦屬之),不論男性或女性,自2002年至2013年皆呈現上升的趨勢,可預見酒精對國人的傷害將會更為明顯。

台灣口腔癌10年增加7.5倍且發生率世界第一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d and Neck Science 1(3): 180-189, 2017),其原因除了喝酒(A, Alcohol)、嚼檳榔(B, Betal nut)和抽菸(C, Cigaret)等環境因素外,更應注意酒精不耐症喝酒易臉紅(D, Deficiency of ALDH2)宿主因素之加成作用,因台灣人遺傳上有45%(全球最高比率族群)代謝酒精中間產物乙醛的乙醛去氫酶活性不足,以致喝酒後,將累積較高濃度易致癌的中間產物乙醛。因此,透過全民衛教來全面預防酒害,實應列為政府高優先次序的長期政策規劃。


二、喝酒常見的迷思與事實澄清

迷思1:喝酒臉紅表示肝好血液循環佳?

事實:喝酒臉紅不是保護色,而是「警告色」,表示代謝乙醛的ALDH2乙醛去氫酶活性低,血中乙醛濃度偏高,會引起血管擴張,導致臉紅,和肝好或血液循環佳無關。

迷思2:喝酒不超過一定安全閥值即可?

事實:根據2018年刺胳針醫學期刊(Lancet 2018; 392: 1015-35) 發表的研究顯示,飲酒是導致死亡或疾病的第7大危險因子,其致癌風險遠遠抵銷了保護心血管的效果,且喝越多風險越高;惟有不喝酒,才能避免各種因喝酒造成的危害。

迷思3:睡前一杯紅酒有益心血管健康?

事實:曾有早期一些觀察性的研究發現,適量的飲酒與較低的「心血管疾病」風險相關,但無法證實因果關係。喝酒已證實會提高罹癌風險,包括口腔癌等頭頸癌、食道癌、肝癌、乳癌等,即便是少量飲酒,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.26倍,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.13倍。醫學期刊刺胳針(the Lancet)2018年發表的大型研究發現,基於喝酒對人體的致癌影響,並不存在無害飲酒的限量,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,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各種危害,因乙醛是WHO認定一級致癌。

迷思4:吃東西後再喝酒不會醉?

事實:食物不會讓你保持清醒,只會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,因瞬間最高血中酒精濃度較空腹飲酒為低,這時候人確實較不會有醉,但最後可能喝得比想像中還要多,對身體危害更大。

迷思5:酒量差是缺少練習?

事實:乙醇除了80%是由「ADH-ALDH2」氧化反應代謝,還有20%是由微粒體的乙醇氧化酶(MEOS或CYP2E1)代謝,而這種MEOS系統的活化確實可以經由後天訓練而提升。換句話說,經常喝酒,是可以藉由微粒體的酵素活化來增加部分酒量。但是因為80%的酒精仍需藉由無法後天訓練的ALDH2這酵素代謝,所以如果ALDH2基因有變異,還是不要妄想「訓練酒量」,因喝越多酒,對身體傷害越大。

迷思6:豪邁拚酒才是男子漢?

事實:酒精可破壞睪酮生成,加速睪丸萎縮,降低雄激素水平,體脂甚至乳房女性化,阻塞性反射通路,導致性慾減退,50歲前後男性的繼發性陽痿與過量飲酒有直接關係,慢性酒精中毒的男性患者中有50%~80%的人會發生陽痿。因此年輕時的豪邁拚酒,日後必悔不當初。

迷思7:敬酒乃傳統社交禮儀與文化,不易改變?

事實:不必然無法改變,例如敬煙文化,因了解與慢性肺阻塞和肺癌之風險而改變,我國自1997年9月施行《菸害防制法》後,男性吸菸率下降了約一半。又如敬檳榔文化,因了解與口腔癌之風險而改變,就嚼檳榔(最近6個月曾嚼食檳榔)而言,男性嚼檳榔盛行率在2007年為17.2%,下降至2017年則為6.1%。今天社會已少有敬菸與敬檳榔文化,因此敬酒文化,必亦將因對酒精不耐症和酒害事實的了解與各界衛教努力而改變。


由以上論述,一方面知道久遠的飲酒文化帶來許多深植人心的迷思,另一方面由事實的澄清與了解酒害危害之大,可知台灣應積極透過各種努力衛教宣導,例如:發展喝酒免戰牌,強調開車不喝酒,肝不好不喝酒,喝酒臉紅者不喝酒,知道喝酒無安全閥值,能不喝就不喝,或以無酒精飲料取代,放下酒杯,以茶(水)代酒,養身又健康,甚至應以長期政策規劃,投入資源,監控管理各項飲酒相關指標,落實於尚待立法的《酒害防制法》,不僅因此得以提升國人健康,更進一步成為貢獻世界公共衛生的典範先行者。